2020年開始,江蘇啟動“綠島”建設試點。即,建設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基礎設施,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、集中治理。這種“綠島”機制的創新優勢是顯而易見的——成本,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,更是一項多惠福利。
?
?
“治污要賠、不治要停”,江蘇用事實證明,這不是個無解循環。
?
?
“環保設施共享,既化解了環境風險,也減輕了企業負擔”。通過設立集中區,集約建設污水處理設施,將中小電鍍企業“化零為整”;配套"一企一管一桶"監管設施;設立專門水上洗艙站;上線公用危廢處置項目......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為了分攤治理成本。
?
?
6月,江蘇省透露,全省133個"綠島"試點項目有望惠及15200多家中小企業、個體工商戶、養殖戶等小微市場主體。8月,江蘇第四次“金環”對話會透露,2020年全省將系統建設106個“綠島”,預計惠及3萬多家中小企業。
?
?
“執法監管不是關停整治的代言人,而是一種保護和支持”,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環保執法,以“綠島”建設為參照則更能感同身受。要“讓違法者吃虧,也讓守法者獲利”,要在“服務經濟發展”的角色上更深入人心。
?
?
江蘇曾在《對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1228號建議的答復》中提到,會推進“綠島”建設試點,通過集約建設公共環保基礎設施,讓更多企業共享共用,切實降低企業治污成本,緩解企業壓力。
?
?
據悉,為了推動“綠島”建設,年初江蘇各地就對包括汽車維修、家具制造、電子電鍍、畜禽水產養殖、商業綜合體餐飲服務、食品工業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多個行業進行了摸底排查。申報、審核、復核、入庫,“綠島”項目有序啟動。
?
?
2020,江蘇“綠島”建設*年,目前來看已經卓有成效。106個“綠島”項目建設,總投資約82.87億元,從農業“綠島”,到工業“綠島”,專業化的環保治理服務不僅能降低環境風險,也為中小微企業提高轉型性價比,同時助力監管精細化再升級。
?
?
可謂,一舉多得。
本文轉載自環保在線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